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03:24:00
本报记者 陈 俊
暮色时分,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明亮的窗户透出一片柔和的暖黄光晕,戴着老花镜的监委会主任贺生奎逐页核对村情台账。另一旁,到村“任职”大学生张鑫端坐在电脑前,正在将今日走访入户的信息录入电子档案。
“二十多年了!” 59岁的贺生奎望着窗外感慨:“当了两届村党支部书记,又当了两届支部委员,眼看着土坯房变单元楼,村民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村子就像我拉扯大的娃娃,一草一木、一家一户,都是我的牵挂。”
2011年,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这座小村庄的宁静,村里遇到了一次严峻考验——全村征地搬迁。
“我家那老房子,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拆了它就是断了我的念想。”“村口的小广场承载着多少代人的回忆,要拆了它,我第一个不同意!”搬迁动员会上,村民情绪激动,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反对。
贺生奎连忙打开新村的规划图,和声说道:“大叔大婶,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换做是谁都舍不得。可你们瞧瞧,新区规划得多好啊,有宽阔平坦的马路,有景色宜人的公园,还有配套齐全的学校、医院和超市,这可是个让咱村大变样的好机会啊。”
村民听后沉默良久,皱着眉头说:“话是这么说,但我们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实在是舍不得啊。”贺生奎真诚地说:“我懂大伙儿心里的不舍,但咱们得往前看,以后大家都住小区里,走动起来更方便,邻里情分只会更浓。”
此后,无数个日夜,贺生奎穿梭于村民家中,一次又一次推心置腹交流搬迁政策,不厌其烦描绘未来蓝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艰巨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石家营村808户3134人全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那些曾让人彻夜难眠的争执与汗水,化作崭新楼房里的万家灯火,化作塑胶跑道上学生的矫健身影,化作文化广场上群众的欢声笑语,看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贺生奎也由衷感到开心。
2021年,贺生奎虽然在村级换届中卸下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却并未停下为民服务的脚步,他以监委会主任和调解员的新身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践行初心。
“庄稼汉摆弄缝纫机,净瞎折腾。”村里准备开办服装厂发展村集体经济前夕,“老支书调解室”里的争论格外激烈,贺生奎指着手机里的照片给大伙耐心解释:“你们看看隔壁村盖的电竞酒店,当初谁都不看好,谁能想到人家年收入能有三四十万元。”
老党员贺生奎抚摸着手上的老茧道:“咱们种了一辈子洋芋,该想想新出路了。”
开工仪式上,贺生奎给厂里的员工再三叮嘱:“咱们一定要做好一针一线,当年纳鞋底讲究针脚,现在机器快了,手艺人的技艺和做人的本分不能丢……”
女工星金华看着满满一箱做好的校服订单笑道:“本来我腿脚有点残疾,找工作时就没抱希望,没想到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多的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哩!”
自石家营村服装厂运营以来,累计承接幼儿园、初高中学校校服生产订单一万余套,成功解决本村及周边40余名妇女群众就业问题,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小跑”。
贺生奎作为老党员,深切认识到年轻力量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将培养年轻干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从政策解读时的方言转译到调解纠纷时的情绪疏导,从村民议事时的沟通技巧到落实惠民政策中的统筹协调,贺生奎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培养年轻干部服务群众的基本功。
贺生奎给年轻干部定下“三个必须”:每周必须走访5户群众,每月必须办成1件实事,每季必须学习1本理论书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贺文安记得,贺生奎书记当初传授的:进家门要轻、话家事要暖、拉家常要诚、解难题要快、回头看要勤的“五步群众工作法”。
“甘福林脱贫户家有几口人来着?我昨天刚问完又忘记了,这次我一定记住!”到村任职大学生张鑫从电脑后探出头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贺文安打趣道:“他家总共三口人,看样子明天我得带你上甘叔家一个一个认清楚。”
“年轻人别着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贺生奎欣慰一笑,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是一样手忙脚乱,那时他刚当上村会计,被老支书按在掉漆的木头椅子上学打算盘,算珠撞得噼啪响。如今,石家营村已形成“60后掌舵、80后攻坚、90后冲锋、00后储备”的梯队格局,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近年来,平安区接续实施村级组织后备人才“雁阵”工程、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效”行动、“强村公司”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动政策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人往基层流,进一步建强抓实基层党支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从土坯院落到花园小区,两鬓染霜的贺生奎见证了乡村的蜕变,他用初心守护着乡村振兴薪火传承。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