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逄观星丨李竹如说的“泥菩萨”,令人警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9:33:00    

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内,黑色大理石英烈纪念墙上刻着578个烈士名字。每次走到这面墙下,我都心潮难平,在内心深处问自己:先烈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烈士名单中有一位叫“李竹如”。1942年11月2日,在临沂对崮峪突围中牺牲,年仅37岁。李竹如是大众日报社史上牺牲的职级最高的烈士。我从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于岸青那里知道,1939年底,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的李竹如代表分局到大众日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他提议并亲自起草电报稿请毛主席题词。几天后,毛主席从延安用电报发来了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编采人员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与指示。

今年是李竹如烈士诞辰12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俊三先生撰写的《李竹如:呐喊与战斗的一生》(以下简称《李竹如》)出版了。9月2日上午,我应邀到李竹如的故乡利津参加了新书发布会。我知道了更多李竹如的故事,心中也更多了些惭愧。

《李竹如》一书,以较为翔实的史料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笔为枪呐喊战斗的革命先烈的鲜活形象。作为大众报人,我最感兴趣的是,李竹如与大众日报的故事。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竹如简直是小跑着跑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不说别的,从1939年11月到1941年5月,他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篇,计8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人工智能。要知道,他还兼任好多社会职务,要做很多事务性工作。让我敬畏的是,他的“呐喊”,绝非书斋中的空泛议论,而是扎根于人民苦难、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真理之声。

李竹如在成为大众报人前,还办过好多报纸。比如在白色恐怖弥漫、万马齐喑的至暗时刻,他毅然创办《文化报》等进步刊物。当鲁迅遭到恶意攻击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到正义一边。在参加完鲁迅先生的葬礼后,他迅速写出了《鲁迅先生之丧》的长篇通讯,发表在1936年10月24日《文化报》上,占了几乎一个整版的篇幅,通讯写得非常翔实,比如:“鲁迅先生所用的棺木价值九百余元,楠木的,系西式。于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大殓。仪式十分简单。在入殓时,鲁迅夫人许广平女士抱着小孩突然倒在地下哭不成声,其他亲友也多有痛苦流泪的。在大殓之前遗体更换衣服系白纺绸衬衫裤,啡色薄棉袍袄,白袜黑鞋,外面粉红面子湖色夹里的衾。入棺后,上盖淡水红面的绣花被。棺上有一块玻璃板,外面还有一个大盖,在玻璃板中还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遗容,直到二十二日出殡时才盖上棺盖。在大殓之后,参加入殓仪式的人排成行列绕棺一圈,即告礼成。灵柩的四周放满了花圈……”这些记录非常珍贵,显示了李竹如作为记者的职业素养。说真话,这样的文字,我写不出来,因为我太浮躁。

李竹如不光是一位出色的记者,还是出色的演讲家。1940年7月,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并具体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我们无法感知他演讲现场的热闹气氛,但从他的演讲提纲中就能感受到他的演讲一定大受欢迎。比如,他讲脱离群众的问题时说,“据说一个农民的牛被人牵跑了,他想到农救会是解除农民痛苦的地方,于是就诚心诚意地跑到农救会里去,向农救委员申述自己的事情。那些农救委员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响,俨如朝廷上朝,这位农民说了半天,不见答应,就在地下磕了一个头,站起来就走。委员们站起来把他拉住。他说,‘原来还是活的!我当是走到庙里碰上了几尊泥菩萨哩!’这当然是个笑话,但这个笑话也说明老百姓怎样讨厌装官的人。”这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无法掩盖的是对官僚主义的极大讽刺和极端厌恶。他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严防群众领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满,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地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这些话,至今听来让人警醒。

李竹如原名李贻萼,参加革命后,血气方刚的青年,嫌名字文弱,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他想到了竹子的意象,竹如,如竹,要像竹子一样。易名的李竹如,果然如一杆翠竹,气宇轩昂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当然,《李竹如》一书,也不是一本完美的传记,修订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但利津县政协有关人员和李俊三先生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在和平阳光下的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着独特意义。读着李竹如的故事,不禁扪心自问:先烈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那个理想中的新中国已然实现,我们今日所处的和平岁月与幸福生活,正是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当以何种姿态来铭记和传承这份沉甸甸的遗产?

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湾畔,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县城东北2.1公里处,有个小村子叫“庄科”,1905年1月5日,李竹如就诞生在这里。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想起王安石的《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竹如如竹万年青。我向我的先辈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