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瞭望丨河北保定:奋力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7:58:00    

◇保定“新颜值”的打造并非简单的城市美容,在加快推进主城区城改、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古城保护修缮、公园城市建设等系列工程背后,是一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的系统性治理变革,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和内涵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文旅新形态,以“轻旅游”和“微度假”为主的周末休闲游在保定逐渐兴起。2024年,保定累计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322.64亿元,保定一跃成为新晋网红旅游城市

◇如今,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正以破竹之势奔跑在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由“制造”转向“智造”的蝶变

◇城市颜值提升、消费激活、产业升级,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三新”变革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正是保定市始终秉承“坚持人民至上”“一马当先走在前”“一张蓝图绘到底”等理念,以战略定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真抓实干中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保定朝阳大街(2025年8月摄) 刘琦摄

西倚太行雄脉,东拥白洋淀碧波。河北省保定市自古扼守交通要冲,因“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被誉为“畿辅重地”。

如今,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燕赵古城,正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指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近年来,保定锚定“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战略目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系统思维擘画“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三大路径,在立体变革中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城市现代化之路。

新颜值:精细治理重塑城市肌理

青砖黛瓦、飞檐错落。当晨曦穿透百年光阴,投射在素有“直隶第一街”之称的保定西大街,跻身熙攘人群,看“老字号”与潮牌店比邻而居,诉说着厚重底蕴和城市蝶变。

北京故宫向南百余公里,高大的“京畿之门”雕塑矗立在保定东站。从约万年前南庄头遗址点燃篝火,到元朝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设“保定路”,再到明朝改为“保定府”……眼下,保定这座烙印着燕赵风骨与京畿气象的古城,正以“新颜值”重构城市基因,书写着古今辉映的现代化转型答卷。

作为古城焕发“新颜值”的缩影,保定西大街始建于宋、鼎盛于清,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街道,但因年久失修、业态杂乱而一度萧条。为了恢复昔日盛景,4年前,保定启动古城保护更新项目。

为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当地持续探索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让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融入城市更新。“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曾经的衙署、祠堂、民居古韵犹存。”保定古城保护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龙涛说,西大街入选2024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案例,成为集文化体验、特色购物、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下足“绣花功夫”,从空间更新到治理升级,保定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断头路突然发现通了,一些破旧平房找不到了,一天一个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让当地很多老百姓获得感强烈。

不久前,南刘各庄村安置区项目中的11栋安置楼房交付,昔日城中村变身为高楼整齐、道路整洁的现代化社区。保定市自2020年8月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共涉及3.6万户、13.5万人,成为城市升级、有机更新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今年保定计划完成12个安置区建设,总建筑面积约295万平方米,惠及2.24万人。”保定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占成介绍,保定充分利用城改征迁盘活土地资源,统筹安置区市政设施和功能性配套建设,建成各类市场85个、路网142条、学校及幼儿园78所、邻里中心70个和一大批街角公园、城市绿地等,解决了基础配套不足、环境条件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

保定“新颜值”的打造并非简单的城市美容,在加快推进主城区城改、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古城保护修缮、公园城市建设等系列工程背后,是一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的系统性治理变革,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和内涵。

曾烂泥淤积的黄花沟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后花园;平均宽度50米的府河河口线拓宽至130米至300米,蓄治涝水能力大幅提升;绿化、商业、体育设施等融入总长约7.7公里的东二环绿廊。一条条水系景观廊道连接公园绿地与城市社区,实现“还安全于市民、还清澈于河水、还碧绿于堤岸”。

近年来,保定大力推进环城水系、东二环生态绿廊等项目,建设公园城市和韧性城市,提升防洪能力和宜居水平。经过生态环境综合提升,黄花沟、府河、侯河、百草沟、一亩泉河、护城河等多条河流,成为水清、河畅、景美、宜游的生态水系。

截至2024年底,保定市区共有口袋公园360余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42%。如今,2座郊野公园、39座城市公园、65座社区公园、360余座口袋公园组成的四级公园体系,形成环城、组团、连片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型,推窗见绿、处处皆景,生态美成为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中华秋沙鸭现身拒马河,野生黑鹳成群在瀑河栖息觅食,多年少见的鳜鱼和鳑鲏鱼再现于碧波清流中……在生态蝶变中,保定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城市。

东风路拆墙透绿将封闭小区大院变为共享街角公园,环城水系贯通让断头河化身生态廊道……通过推进从“物理焕新”到“治理重构”的转型,保定既重塑了城市肌理,又拓展提升了发展空间和生活品质,让城市空间真正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为后续消费激活和产业升级奠定了生态基底。

新消费:文体旅融合激活经济密码

美食、电竞、潮玩、文创、体育……走进保定竞秀区D19街区,一家家潮流店铺像“开盲盒”般吸引着市民和游客打卡游玩,邂逅惊喜。街区西侧,特色小吃店烟火气升腾,30多种品牌小吃让食客“不出街区,吃到全国味道”;街区东侧,体育俱乐部、电竞馆、文创店等成为年轻人的潮玩基地。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在城市更新中,我们把19个老旧工业院落重新规划布局,打造成为以青年经济、年轻业态、时尚生活为导向,符合年轻人多元化需求的活力街区。”河北毓秀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说。改造后,100多亩“工业荒地”蜕变为“生活秀带”,旅游旺季每天客流量达四五千人。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文旅新形态,以“轻旅游”和“微度假”为主的周末休闲游在保定逐渐兴起。2024年,保定累计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322.64亿元,保定一跃成为新晋网红旅游城市。

“2024年9月底,全长1117公里的保定太行步道贯通后,串联起西部山区7县2区近500个村庄。”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赵胜男介绍,这一全龄友好、全域带动、全季可享的休闲步道,形成太行山东麓雄奇秀美的山光水色和文体旅资源联结的纽带。

如今,这条步道已成为户外运动新地标,构建起都市人群休闲消费新场景。全国徒步活动、太行步道房车露营大会、太行100山径赛等高端赛事和活动;步道沿线,冰雪、山地、水上、健身休闲等特色全民健身活动,催生着文体旅农商融合消费新生态。

易县恋乡·太行水镇的农家灶台腾起袅袅炊烟;“烟火西街福韵古城一街读懂保定”系列活动火热上演;电子音乐节在莲池区激情开唱……今年“五一”游客流量持续增加,保定酒店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8%,直隶总督署、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以及易县易水湖、涞源白石山等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点”。保定文旅持续深化业态融合背后,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得益于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盛夏时节,在古莲花池景区,一场诗意的视觉盛宴徐徐铺展。满园荷花竞相绽放,游人漫步于蜿蜒的曲桥水榭,恍若步入画中。十二景曲径通幽处,碑碣石刻林立,坐落在保定老城中心的古莲花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也曾是直隶省的高等学府莲池书院所在地。

作为保定在文体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写照,2022年,保定市与河北大学共建莲池书院,合作推出莲池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文化等讲座。“唤醒沉睡的历史,让古老园林焕发新生机。”莲池书院博物馆负责人张寒说,讲堂至今已开设57讲,常座无虚席。

走出24名世界冠军、36名亚洲冠军、173名全国冠军……作为“奥运冠军之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保定正以“体育+”模式激活消费、融合产业,赛事“流量”渐成文旅消费“增量”,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保定举办各级赛事超千场,赛事经济拉动消费26亿元。

2025年的保定马拉松吸引10万余人报名,成为华北最具影响力的体育IP之一。赛事期间,主城区酒店入住率增至93%,带动综合消费超2.7亿元。“每次踏上环城水系赛道,都能看到城市环境面貌的新提升。”连续两届参加保定马拉松全马比赛的市民曹跃晨说。

“通过举办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生态圈。”保定市体育局党组书记罗鸣远说,保定马拉松赛、京津冀铁人三项大赛、中国·保定世界功夫跤暨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白石山登山节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赛事活动吸引全国体育从业者和爱好者来到保定,带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火热的赛事经济植根于全民健身的深厚土壤。保定坚持以“10分钟健身圈”引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街头巷尾的“金角银边”变身运动空间,市民出门就能锻炼。罗鸣远表示,目前保定体育产业经营主体达3500家,从业人数超10万人,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冰雪运动等业态蓬勃发展,形成赛事引流、产业增值、城市提质的良性循环。

新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找准坐标

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综合楼展厅,陈列着魏牌蓝山、高山等代表着该企业最新技术水平的新车。“长城汽车将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刻入了发展基因,长期主义背后是扎实的技术底蕴和工程师团队。”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说,企业连续三年研发投入突破百亿元,2.3万名工程师组成攻坚军团,平均每四位员工就有一名研发人员。

20世纪90年代,长城汽车还是一家发动机依赖外购的皮卡小厂。如今,在长城汽车徐水“超级碗”工厂,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正24小时运转,平均32秒下线一台新车,关键流程自动化率100%。智慧工厂“黑科技”背后的保定汽车产业新跃迁,诠释了“中国智造”硬底气。

保定积极融入以京津冀为广阔腹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臻成型,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推动生命健康、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

“通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保定正打造经济增长新的爆发点。”保定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康峰表示,围绕智能、绿色、健康三大方向,保定全力推动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开年,长城汽车坦克700燃油版和哈弗H6国际版新车型“首台”下线;中国乐凯·苏州国家实验室联合研发高性能膜材料“首试”交付;同光半导体年产20万片8英寸碳化硅单晶“首炉”出炉;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首创”推进。

大唐国际保定热电厂的水处理车间里,乐凯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将浑浊的中水化作清澈的工业用水,脱盐率稳定在98%以上,性能比肩国际巨头。中国乐凯研究院副院长纪雪梅介绍,乐凯在胶片领域积累的三大核心技术,正是生产高性能分离膜等新材料的关键。

曾以胶卷闻名的中国乐凯集团,如今已转型为印刷和影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图像信息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的系统服务商,新产品收入已占主营收入62%。在乐凯研究院的展柜里,从黑白电影胶片到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跨越,是几代乐凯研发人员的接力奔跑。67年来,乐凯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书写了一家民族企业三次波澜壮阔的转型跨越史。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在天峋航空科技(保定)有限公司,工程师手持遥控器,正对一款新型无人机开展性能测试。这家公司建立无人直升机及多旋翼、固定翼和复合翼飞行机多条产品线,自主研发了10多类飞行器平台产品,为近百家单位提供飞行器设计、科研试验和飞行器复材制造等服务。

据公司生产技术副总经理杨顺捷介绍,针对无人机丰富应用场景和差异化需求,研发团队可像“搭积木”一样,按照模块高效完成设计任务,快速进行拼装和定制,大幅提升订单交付效率,公司可年产无人机1000架以上。

绿色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保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保定以奥润顺达集团为龙头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全市7大主导产业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截至目前,保定累计建设绿色建筑5664万平方米,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

在2025保定国际车展上,奥润顺达自主研发的移动装配式健康建筑(太空房),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及活性锰离子高效除甲醛、负氧离子释放的健康环境。奥润顺达集团总经理杨子龙介绍,“太空房”是集装配式建造技术和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于一体的创新型建筑形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奥润顺达集团以“让建筑更节能,让生活更美好”为发展理念,长期根植于节能门窗与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与应用。杨子龙表示,企业成立以来打造了“墨瑟门窗”和“绿建科技”两大核心品牌,稳步实现从节能门窗到超低能耗建筑再到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三级跳”的跨越式发展。

2024年,保定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如今,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正以破竹之势奔跑在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由“制造”转向“智造”的蝶变。

新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新航向

城市颜值提升、消费激活、产业升级,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三新”变革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正是保定市始终秉承“坚持人民至上”“一马当先走在前”“一张蓝图绘到底”等理念,以战略定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真抓实干中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暑假期间,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门口一早排起长队,这座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拥有许多世界罕见化石标本,2024年开馆以来,常一票难求。

保定持续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保定在全国博物馆信息系统中备案仅23家。通过“增量”与“提质”并举,短短4年,保定市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01家,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书院之城、低碳城市、奥运冠军之城、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保定市一系列城市品牌持续深化,不仅彰显了古城独特的人文气质,更以多元维度为城市宜居注入鲜活内涵。

曾经,设施老旧、环境脏乱、服务落后的城中村在保定大量存在。住上新房子、享受新生活,是群众朴素而强烈的愿望。保定坚持人民至上、顺应群众愿望,将“城中村改造”作为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当头炮”,取得征迁规模大、推进效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良好效果。城改后,一批群众住上了好房子,主城区腾空建设用地10万多亩,通过产城一体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有了新空间。

一马当先走在前,2021年以来,包括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内,保定已有10项工作获全国层面通报表扬,涵盖环境治理、重大政策落实、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打造北京医疗资源疏解“微中心”等多个方面。保定还争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等上百项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多领域改革创新呈现蓬勃竞进之势。

作为“畿辅重地”,保定锚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战略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并转化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定国际医疗基地和“生命健康之都”建设正是典型代表。

保定自2021年启动国际医疗基地项目建设,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和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均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搬迁至保定,建成北方最大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一批省属、市属医院与北京高水平医院实现深度合作,累计建设20个京津冀医联体;全市医疗机构全面对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京津派驻专家累计诊疗患者41.7万人次,指导手术2.2万例,开展远程医疗合作4.7万例……

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指引下,保定不断完善创新生态。2012年至2023年,保定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从1.51%提高至3.46%,连续11年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达1850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0年居河北第一。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中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空天信息、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新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保定还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通过有为政府服务有效市场,保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康峰表示,保定正全力为企业搭场景、拓市场,为产业筑平台、育新机,形成全市产业机会清单32项,与全国各地形成供需对接,释放产业聚焦效应,“投资保定”“保定服务”营商环境品牌越擦越亮。

在今日之保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任务正逐步落地生根,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崇信重义、尚和争先、开放包容、创新实干”新时代保定精神,“激情实干、好学创造、务实担当”新时代保定干部特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奋进力量,也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当前,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美好蓝图,正在保定大地上徐徐铺展,并在保定千万人口团结奋斗、挥洒汗水中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瞭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