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年筑基,津门博物馆释放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4:42:00    

内容提要:天津是全国最早建立博物馆的城市之一,河海交汇处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文博文化。

开栏语

当“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风尚,当古老文物变身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奔涌而至的文博热潮既是中华文脉传承不息的生动写照,也折射出文博事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今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从过去文化生活的一个可选项,到现在的不可或缺;从过去的文化守护者,到如今作为社会的建构者,博物馆如何守正创新于变局中开新局?本报今起推出“热象冷观探文博”系列报道,以理性视角细观文博热潮,探寻津门博物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方式以及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注入的新动能。

天津是全国最早建立博物馆的城市之一,河海交汇处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文博文化。被誉为“中国博物馆活化石”的北疆博物院,“为一幅画奔赴一座城”的天津博物馆,还有戏剧、数字艺术、邮政等一系列主题博物馆,构建起类型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随着“文博热”“文旅热”持续升温,津门博物馆如何以百年底蕴为基,积极回应时代之问,勾勒出博物馆融入社会发展的生动图景?

回望百年历史 汲取开拓精神

天津的博物馆发展历程可追溯到百余年前。前不久,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举行“纪念天津教育品陈列馆设立120周年暨探讨天津文博文化历史积淀与传承座谈会”,众多专家学者畅谈津门文博文化。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陈卓说:“1905年,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在东门外玉皇阁开馆,开创了中国博物馆的先河,开启民智与民众教育,其历史意义和对天津文博文化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从创办背景与经过、藏品与陈列、参观观众与开展讲座等方面,都彰显出津派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敢为人先,为当代博物馆发展注入开拓精神。”

正在天津美术馆展出的“启智开新”——严智开与天津市立美术馆展,以三百余件文献、雕塑、书画等展品聚焦于1930年在津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公立美术馆,翔实且系统地梳理出其开启民智的创办背景和艰辛又光辉的历程。许多观众观展后既感叹先贤之举,也为当今博物馆人生动讲述天津故事点赞。策展人、天津美术馆副馆长李颖表示,天津文博文化百年传承的历史奠定了今日创新发展的基础。回顾天津市立美术馆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历史贡献及深远影响,让人知往鉴今,汲取打造具有津派特色和全国影响力文化品牌的动力。

创新多样服务 直面“变”与“不变”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天津博物馆门前又排起长队。“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流量’越来越大,观众的欣赏水平、角度、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这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馆长姚旸直言,观众需要培养,如何让观众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更了解,也是博物馆的职责。所以,更要深度研究挖掘,阐释文物内涵,把更多的文物故事和文化链接传达出来,力求让不同观众都能得到满足。

研究为根基,创新为手段,天津博物馆在表达文化内涵与回应时代需求中积极寻找平衡点。持续多年举办不同主题的书画展览,梳理展示众多藏品艺术脉络与文化寓意,展示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刚开展不久的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中,平面的壁画与立体的陶俑相辅相成展出;讲解阵容上,策展人、讲解员、志愿者齐上阵,多元的展示与讲解方式让观众各取所需,收获知识。

“博物馆在任何时代都面临着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主动拥抱新变化,是新时代博物馆人应有的态度和担当。但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变’与‘不变’:变的是我们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多样性、分众化的服务;不变的是我们对文物的发掘研究,而这也正是博物馆更新创意、细化服务、为观众搭建古今桥梁的根基。”姚旸说。

融入社会教育 发挥集群效应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是一扇教育之窗。如何让馆藏资源转化为观展收获,给观众带来文化熏陶与精神滋养,也是当今博物馆需要思考探索的时代命题。

在天津老城厢,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文庙博物馆、鼓楼博物馆相隔不远又各具特色,一路漫步游览三馆成为很多游人的选择。此前,三馆还入选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基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入其中。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徐宁表示,通过“一城一戏一文脉”等活动有机串联三馆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博物馆集群效应,更有益于让不同年龄的观众沉浸式感受津城底蕴,进而在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华文化。

一面是立足特色、三馆联动,另一面则是走出场馆、融入生活。徐宁告诉记者,他们组建了“期待与你相见”宣讲团,以讲解、互动、问卷调查等“多合一”方式把基于三馆特色的内容送进学校、社区。“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应该通过活泼、多样的新方式更多地承担起教育职责。后续,我们还计划推出针对青年观众的‘古今对话’以及结合馆藏红色文物的‘大思政课’。同时,继续以历史建筑为载体,在沉浸式戏剧、解谜游览等‘新玩法’中实现寓教于乐。”

拥抱数字浪潮 构建多元空间

用全景全息视频影像展现梵高艺术世界,以沉浸体验、体感交互实现千年敦煌与现代文明跨时空对话……坐落于法国公议局旧址的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自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开馆以来,以“数字”为笔、“艺术”为墨,书写着文博场馆新篇。

“我们作为一家中小型博物馆,主动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关键在于聚焦数字技术应用与观众心理需求。”馆长金鹏表示,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趋势,它突破了传统实体场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有效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也是博物馆应对快速变化的表现。

该馆在展览中深耕数字技术的同时,还积极拓展多元服务场景。打造集快闪店、咖啡厅、珠宝定制等于一体的文创街区,推出沉浸式剧本游《古堡谜案》,让观众在历史建筑中化身“时空侦探”。

金鹏介绍,该馆正在筹备围绕西方美术史主题的系列展览,将艺术原作、艺术家手稿与数字化体验有机结合,通过电子屏、AR(增强现实)交互等数字化手段,深入解析艺术作品创作风格,以新颖、通俗的视角解读专业知识。他们也将持续创新,用技术为文博赋能,推出更多契合观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