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5:26:00
至少在汽车这件事上,拐点已经来了——这你从这一届上海车展就能看出来。
首先,聊八卦的少了,聊汽车的多了;
其次,流量都围绕着“技术”打转;
最后,外国人真的放下身段了,围绕着中国车企问东问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这可是过去一百年都没有发生过的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流量去哪了?
“以ET9的产品力,我认为蔚来在阿联酋会成功,在欧洲会成功,在美国也会成功!”2025上海车展首日,在YouTube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汽车博主Supercar Blondie兴奋地向全世界喊话。
这样的场景,在这里比比皆是。
这里,指的是2025上海车展——汇聚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汽车企业,吸引超万名中外媒体人的“全球最大车展”。
“这一场车展,可能会影响未来5-10年的全球汽车行业走向。”
请注意,这可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外国记者、经销商甚至汽车行业专家的共识——就连最傲慢的车评人也觉得,汽车行业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东方。
你要是不信,可以数数车展上有多少外国人,看看他们都是来干什么的:
挂着相机的是记者,拿着手机直播的车圈网红,西装革履的政要忙着谈合作,工程师模样的人在问东问西,就差拿着尺子量中国汽车的细节了。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当然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八卦”,实际上,当你在网上搜索“上海车展”时,几乎很少有娱乐性的消息,就连往年常常登上热搜的“车模图片”,全网也找不到几张。
流量都去哪了?去产品了,也去技术了。
不光在现场,就算在全网,搜索“上海车展”,蹦出来的也都是谁家有了哪些技术突破,谁家发布了什么新产品,谁家辅助驾驶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大家开始卷技术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至少有三重:
第一,国际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取代了合作,成为了时代主题,作为工业领域的明珠,科技领域的焦点,汽车技术,不光是竞争的焦点,还是比拼的底气;
第二,汽车行业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回归理性是必然的,再加上各种政策出台,车企之间要比的,早就不是营销,而是以技术为关键的“硬实力”;
第三,消费者也慢慢想明白了,买车买的不是流量,是安全和体验,而安全的背后,就是技术。于是,2025上海车展成了有史以来最“硬”的一届车展,主办方首次设立了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示全产业链协同的新技术、新成果,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明显增长,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首次亮相,展区展出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而各大厂商也在纷纷拿出最新的技术成果:
华为ADS3.0智驾系统的厘米级感知精度惊艳全场;小鹏城市NGP功能实现复杂路况的“零接管”通行;蔚来也带来了诸多自研成果,比如自研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天行全主动悬架、线控转向系统、900V高性能电驱系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蔚来,它带来的是一个系统性答案。
什么问题的答案?
“车企卷技术,到底图什么?”
二、更关键的是标准
这些年中国车企其实一直都在卷技术。
你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专利公开量占比合计超过50%,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占比为25.79%,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专利公开量占比为25.53%。
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占比,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
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更关键,那就是建立标准。
说个车展的细节你就明白了。
“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将是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新三大件。”在车展现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说。
这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的汽车——它不再是围绕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的出行工具,而是全新的智能可移动空间。
人人都知道标准的重要性,掌握了标准其实就意味着掌握了定义权和定价权,但是过去,中国汽车一直是追赶者,就算知道,也做不到。
现在好了,诸多技术已经成熟,相关壁垒已经建立,量变要成为质变了。
所以,本届车展上,中国车企明面上卷的是产品,暗地里比拼的是技术,目的则是瞄准了标准。
不少车企都拿出了新玩意,使劲展露技术优势,就是想在这条路上抢占先机。
以蔚来旗下三大品牌为例,它向消费者描绘了关于汽车的新的想象空间:
比如,高端赛道的汽车需要会“跳舞”——就在蔚来的展台上,旗舰产品ET9展示了“天行之舞”,这是结合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的能力,利用悬架的自主调节完成的体验飞跃。
比如,中端市场的汽车要拥有“海量前备仓”——乐道L90的前备舱能够容纳两个20英寸行李箱加上一个儿童行李箱,两位成人还能坐于其上钓鱼。这背后,是三电技术的高度集成。
也比如,入门市场也需要全面提升——蔚来的第三个品牌firefly萤火虫,以独特设计、越级安全、智能科技和灵活补能体系,拔高了入门级新能源汽车的门槛。
消费者哪见过这个,尤其是外国消费者,一下子都围了上来。
“第一天有28000多人到访展台,至少3成是外国人。”一位蔚来工作人员“抱怨”说,“忙坏了,但开心。”
要知道,来到蔚来展台的,不光是看热闹的,更多是来买货的。
欧洲、中东、亚洲等地那些已经达成了合作的经销商来了,更多的意向客户也来了,还有人主动帮忙吆喝——比如去年成为蔚来在以色列总代的德雷克汽车CEO Shachar Shemesh,他把蔚来汽车比作手腕上的机械手表和苹果手表:“就像我手上的手表,左手是传统豪华品牌,右手是新时代的品牌。我认为蔚来是两者的结合,敢于创造、快速变化、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选择。”
“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2023年上海车展时,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这样预言。
如今,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三、“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西方人的傲慢,源自其工业革命后的科技优势,现在中国追赶上了,超越了,腰板硬起来了,他们的嘴就软了。
你看,上海车展上,西方汽车厂商的工作人员就挺谦虚的,不光宝马、凯迪拉克、捷豹等十几家欧美车企高管组团来蔚来展台问东问西,还会蹲下来甚至趴下来看蔚来换电展示区的换电过程,观察车辆定位、电池包更换的细节。
学习不丢人,西方厂商有这个觉悟。而且,他们学得很快。
过去几年,西方汽车制造商正加速本土化战略,奔驰电动CLA搭载中国研发系统,宝马联手阿里华为推新车型。奥迪打造无标中国特供车,丰田放权中国团队开发。外资车企市场份额从64%骤降至31%,技术合作与快速响应成破局关键。
这印证了另一个趋势:
东升西落,中国汽车工业的“领航者”角色已然确立。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1985年时,中国汽车产量还只有40万辆。
如今,中国一年造车超过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40%,出口量三年增长470%。当年的“市场换技术”,终于成了如今的“技术赢市场”。
这还只是个开始。
随着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投产、博世中国90%的研发团队转向智能电动化服务、地平线芯片装车大众ID.7、华为ADS系统被奔驰、奥迪采购,中国汽车工业“反向输出”已是定局。
1980年,刘华清将军参观美军“小鹰”号航母时,因美方限制碰触,所以只能在美军士兵身旁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参观,这一场景被拍摄成经典照片,在网络广为流传,成为西方工业占据全球霸主地位的标志性影像之一。
40多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崛起,通过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一举超越了西方在燃油车时代的技术霸权。
在2025年第21届上海国际车展这一历史节点,以蔚来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已经实现了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底盘等智能汽车“新三大件”的全栈自研与量产上车,实现了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从现在到未来,中国技术将继续跃升为汽车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汽车行业的灿烂明天也就真正来了。
结语
1939年,第20届世界博览会在纽约举办,这次博览会被人津津乐道至今。
这不仅是因为它规模巨大,更在于其主题前卫,科技硬核:
“明天的世界和建设”。
实际上,那届世博会有64个国家参展,展示了尼龙、录音机、塑料、磁带、电视机等,确实让人先看到了未来,并引领了未来。
如今看来,2025上海车展也是如此。
潮水总会退去,从这一届车展开始,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已经开始浮出水面、被关注、被看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蔚来的“新三大件”、吉利的“天地一体化”架构为什么比起其他技术更受青睐?这不仅仅是他们已经拿到了通往“明天世界”的通行证,还有个关键:
用户。
是的,技术进步是方向,用户需求才是出发点,中国汽车,未来继续沿着这条路加速跑吧,去迎接一个明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