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00:00
声动好书
上图发布X世纪好书
为进一步提升世纪出版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自2024年12月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启为期一年的“世纪好书”精选书单发布活动。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朗朗动听”栏目,每月呈现一期“上图发布 X 世纪好书” 精选榜,用声音传递文学经典,传播优秀文化,持续为听众、读者开启一场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
“世纪阅读”公众号从中精心筛选,今日特别为读者带来陈凯朗读的《特吕弗的电影课》片段。在这里,原本静卧于书页间的文字,挣脱纸张的禁锢,化作灵动音符,于空气中自在流淌,邀您一同感受这份独特的阅读体验。
点击收听
《特吕弗的电影课》片段
怎样才能学会拍电影?您是怎样学会拍电影的?
要什么都尝试一下,我想,然后,要去想想为什么结果很糟糕。我们会在这时候想:本应该做这,做那。本应该后退一点,继续拍某个人。本应该在室内拍,而不是去室外。本应该夜里拍,而不是白天拍……通过不断自我批评,锤炼出一种助你前行的规则。
您是否还准确记得您发现电影的那一天,以及您决定从事电影的那一天?
不记得,因为这种日子不是……发现电影的事情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至于拍电影、在电影行业工作的想法,它是分步逐渐形成的。一开始,我想我以后会去写剧本,因为我觉得自己更适合文学方面的工作。在为我看过的电影写评论时,我心说:“瞧,我其实可以帮他们写故事,给电影写故事。”我真的是逐渐想要成为导演的……
您不记得您是从哪一刻起觉得这事能成的吗?
不记得,是随着信心逐渐坚定的。我很羞怯,我那时想的更多的是文学方面。与雅克·里维特这样想着干导演的人不同。是他第一个说:“我们来拍电影!”而我,我一直在思考故事结构。我说:“不,这个故事本可以讲得更好。那里那一点本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事实上,当我不喜欢某部影片时,我会重写剧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我会思索它应该是怎样的,特别是在我开始写影评的那个时期。我怎么着也得在文章里写点东西吧!
我感觉您相当一部分动力来自对陈见的抵抗。这种抵抗在您身上一直很强烈吗?
是的……即便陈见也可以为我所用!有时候,我并不讨厌从俗:这既赢得了时间,又能产生一种所需的讽刺。
我们讲述的故事有其内在张弛。有些时候需要说真话,有些时候需要分散注意力、推进故事或逗乐。同一场景既有摆明的真也有摆明的假,会让观众无法接受,中途放弃。[……]
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充当了职业生涯最初动机的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说出真相的欲望、意愿,不会成为一直的动机。我认为到后来,我们会发现关键不在于真相。或者更确切地说,真相是一种可以通过非常间接或者非常人工的方式达到的结果。只有真相并不够。否则那就拍一辈子纪录片好了,只记录真实的事情。我们拍下那些事情,希望结果大致可信,而即便这样,也必须操纵现实,在时长、垃圾时间等方面做文章。长期从事电影即是发现弄虚作假的重要性、乐趣与局限性。
观众对您意味着什么?
观众是影片的最终目的。我无法拍一部没有观众的影片。[……]同样,我想象不出没有观众的影片。观众是影片的一部分,而且海报和采访也是一样。鉴于我在工作中比较依靠本能,采访会迫使我进行理性总结,解释我的意图。我认为一部影片彻底完成之时是我做完最后一次采访之时。观众是影片的一部分,他们是影片的共鸣。
声音演绎
陈凯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播音员、主持人 。
//
相关荐读
《特吕弗的电影课》
[法]让•科莱 等采访
[法]贝尔纳•巴斯迪德 编订
夏燕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弗朗索瓦·特吕弗,激情的前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展开自我批评。从《淘气鬼》(1959)到《隔墙花》(1981),围绕影片片段与拍摄花絮,特吕弗深情、坦率地回顾职业生涯。在这些珍贵的交流中,他回忆某些影片的缘起,揭晓它们制作中的秘密,并不惮于严厉批评自己的若干导演方式。
这次长篇访谈勾勒出一位无止境的艺术家的肖像,如今配以大量图片,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单是一堂电影课,更是对“什么是电影?”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丨作者简介丨
弗朗索瓦·特吕弗,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让·雷诺阿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继承人,弗朗索瓦·特吕弗激情捍卫电影作者的身份。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马车影业”,执导了约二十部长片,有的改编自文学作品(古迪斯、 罗谢、布拉德伯里),有的是原创剧本。他的作品有几个偏好的主题:童年(《四百击》《零用钱》),两人世界的坎坷(《偷吻》《婚姻生活》),写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痴男怨女》)。他的《四百击》(1959)与《最后一班地铁》(1980)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日以作夜》(1973)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令他享誉全球。特吕弗于52岁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至今传播、出版不衰,并被赞誉为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贝尔纳·巴斯迪德是电影史教师、研究者,著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淘气鬼〉》一书,并编订了另两本关于特吕弗的学术研究资料:《〈艺术·演出〉评论集,1954—1958》和《与作家的通信》。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