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8:04:00
《福建日报》2025年9月5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一枕古琴,雅韵流芳,凝聚着情思,也传衍着情怀。
近日,“今云古月”2025福建古琴艺术文化交流展演在榕城掀起文化热潮。这场展演由福建省音乐家协会指导,会聚全国古琴名家,以“今云古月·正音流长”全国古琴名家惠民音乐会为核心,搭配《科技赋能当代古琴音乐创作与表演》《琴以“味”观——美学视角下的琴乐鉴赏》等多场深度讲座,以及“正声和鸣・清徽永续”青年琴人雅集、“曲水清音·古琴与闽都文化雅集”等特色活动,将绵延千年的古琴文化梳理成脉,敬奉给每一位热爱传统的市民。
展演期间,古琴的当代实践让人眼前一亮:AI减字谱为琴人开辟创作新路径,古老琴曲舒缓着现代人紧锁的眉头——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从未停歇,关于天地、关于人心,古琴与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始终回响在时光长河里。
或许,古琴的终极价值,正是让每个灵魂在纷繁世界中寻得一方净土。它可以是文人雅士追捧的阳春白雪,亦能成为千万普通人安放心灵的“心安”之所。本期深读,让我们走进榕城,探寻“古琴热”背后的文化蕴意。
荷间琴韵演奏场景。受访者供图
修身载道
夜幕低垂,福州凤凰剧院内,聚光灯下,汪正飞指尖轻落,一声悠远如古刹铜铃的泛音荡开沉寂。
这是“飞弦逸响·美韵溯古”汪正飞个人古琴音乐会的现场,也是“今云古月”2025福建古琴艺术文化交流展演的序章。
“当我触碰到古琴,听到它的声音,就会由衷地心生欢喜。”在演出间隙接受采访时,福建一合华乐创始人、中国琴会理事汪正飞语气温和而笃定,“我特别喜欢它深沉的音色,更爱古曲对心灵与精神的滋养。”
作为拥有3000多年历史、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以低沉内敛、含蓄深远的特质,与明亮奔放的古筝形成鲜明对比。早在《诗经》中,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咏,可见其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王悠荻与汪正飞正在抚琴。受访者供图
在“今云古月·正音流长”全国古琴名家惠民音乐会上,青年古琴演奏家章纯青谈及古琴的文化价值时说:“古琴因其依托‘文人乐器’的特点,保存了丰富的古谱和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乐不可替代的‘活字典’。”
“古琴不只是演奏与鉴赏的艺术,更涵盖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思想、世界观,体现了高度凝练的哲学理念。”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魏圩道出了古琴更深层的内涵。
细听展演中的琴音,便能读懂这份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幽兰》的孤高吟咏,浸透儒家“独善其身”的风骨;《龙翔操》空灵的泛音,诉说着道家“大音希声”的虚静与留白;《普庵咒》如木鱼声声穿透迷惘,尽显禅宗顿悟的灵光。弦停韵生时,儒的端严、道的空明、禅的透彻便都凝作松风入弦的泠泠律动。
在汪正飞看来,古琴是绝佳的修身之器:“《黄帝内经》里有‘五音入五脏’的说法,古琴的五音与古桐木低频的音色,能与人体同频共振,让人感到舒服、宁静,对五脏六腑有很好的滋养效果。”
汪正飞的学生蓝铃对此深有共鸣。这位曾被病痛困扰的学员,借学琴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自我救赎。
“琴声是钥匙,能打开记忆。老年人学琴不是从零开始,是带着一辈子的故事与琴相遇。弹《长相思》可能想起送孩子上大学的站台,弹《平沙落雁》可能想起飞过老家院子上空的雁群,泛音像老房子木门的咿呀声——不是听懂曲子,是听懂自己的人生。”蓝铃说。
在音乐会现场,古琴爱好者林宇康悄悄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图是借来的,因为人在后台近距离偷师学艺。”
大学刚毕业时,林宇康想找一件乐器当作长期爱好。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别有意趣的他,便寻觅到了古琴。
“它的音色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更让我认同的是它的精神内涵。它不像古筝那样明亮辽远,更适合在夜间独奏,不为外物所羁,惟求一方心灵净土。”林宇康说。
蜀派古琴青年代表邓丽珠以“琴作舟楫”为喻,诠释古琴的深层价值:“希望用琴身上超越音乐的非物质性,带大家走出当下状态,渡到自己的对岸。”她的音量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份笃定。
守正创新
自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2008年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声穿透时空的古音,到2022年央视春晚蜚声海内的《只此青绿》……悠远琴音传遍大江南北,一场古琴热正席卷全国。这门曾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古老艺术,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悄然拉近了国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白衣琴者于观众间沉浸式演奏。受访者供图
“2009年我参加琴会时才十几人,但今天我一直看后面,心里想‘哎呀,人这么多’,特别开心。”全国古琴名家音乐会散场时,环顾剧院拥挤人潮,观众王女士眼神闪亮,“古琴文化正被更多人‘血脉觉醒’般地接纳和喜欢,我觉得挺感动的。”
西安博古琴轩馆长刘子博对此也深有感受。在三坊七巷无用空间举办的《古琴的吟猱与情绪处理》讲座上,谈及“古琴热”,他笑容满面:“古琴热是好事啊!我大力支持,越热越好。不管是对古琴从业者,还是对传统文化保护,这都是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条路径。”
面对热潮,章纯青保持着从容:“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受众的审美格调如何,有更多受众肯定是好事。20年前全国弹琴者不过数千,如今一座城就能聚起这么多。基数大了,总有真金沉底。”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他也会想去试试,不能泯灭掉任何人的这种机会。”邓丽珠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的确,当万千普通人因《只此青绿》第一次触碰丝弦,当直播间里几十万双手跟着刘子博轻抚琴徽,无数个“试试看”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传统文化的星河。
深圳春风古琴社创办人姚亮与女儿、青年演奏家朱懿婷接受采访时,却道出了心中的忧思。“古琴火起来后,我反而迷茫了。”朱懿婷苦笑道,“现在古琴圈有些乱象,没有规范的评判标准,导致好坏难分。不管是8岁孩子,还是80岁老人,只要在琴上‘扒拉’几下,弹出个滑音,一些不懂的人就会喊‘大师,您真厉害’。”
更让她们担忧的是,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古琴内容多是“颜值高”“技术炫”的类型,容易误导大众的审美与鉴赏取向。姚亮前不久在新加坡当评委时,看到孩子们手指在弦上飞快移动,比拼谁弹得更像琵琶、古筝,“但这并不符合古琴的历史、乐器特征和音乐表现”。
“守正创新,就是既要守住传统,又要发展创新,让古琴融入现在这个时代。但在创新当中,不要忘记初心。”姚亮以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梅远吟》《楼兰散》《春风》为例,“这些作品旋律鲜活,历久弥新。反观当下不少新创琴曲,技术虽繁复,却丢了打动人心的核心。”
活动现场,《只此青绿》演奏者、中国首位古琴演奏专业博士王悠荻坦言:“古琴本身是非常自洽的艺术门类,能适应几千年来每一代琴人的审美需求。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时代留下当代琴人的印记,让后人知道21世纪有一批琴人曾为这份传统做过什么。”
拥抱科技
福建文学院的木窗透进斑驳阳光。台上,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魏冰指尖轻点屏幕,一串AI生成的古琴减字谱流水般倾泻;台下,听众屏息凝神,目光在可视化乐谱与王悠荻老师的拨弦间流转——这是《科技赋能当代古琴音乐创作与表演》讲座中的一幕,科技与传统在此刻交织。
魏冰介绍,团队正积极探索AI技术与古琴等非遗文化的结合路径,将其应用于创作、表演、打谱、教学及研究等全链条。
“例如通过AI解析流传千年的古琴减字谱体系,可大幅提升打谱效率。希望在科技加持下,古琴艺术家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与人文探索,把烦琐、耗时的工作交给AI。”魏冰说。
西安博古琴轩馆长刘子博则借助直播打破地域限制。作为全网拥有60万粉丝的古琴博主,他通过线上教学,让古琴艺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这让我的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他微笑着感慨,“古琴这张中华文化的名片,应当在国际化中寻求多元发展。”
蜀派古琴青年代表邓丽珠的《琴为何物》讲座现场,古琴爱好者梁隆难掩兴奋,发了一条朋友圈:“跟女神老师学点精神文化!”这条朋友圈背后,藏着一个跨越20年的古琴梦。
梁隆初识古琴,是在小学五年级收看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笑傲江湖》时——剧中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空灵不失潇洒,浪漫别有逍遥,让他瞬间“种草”。然而,乡镇无人知晓古琴,梁隆几乎淡忘了这份心动。
2018年底,梁隆在抖音偶然刷到古琴弹奏的视频——熟悉的旋律令他旧梦重燃。看到曲名显示为《关山月》,他内心一怔,仿若命中注定。
梁隆立即上网搜索教学视频,网购古琴自学,立志要亲手弹出这首曲子。可自学艰难,手法节奏全靠摸索,他险些放弃。幸运的是,偶然在朋友圈里,他看到了一合琴馆的体验课推送,便立刻报名学习。当他终于完整奏响《关山月》时,跨越20年的心愿得以圆满。
从二维屏幕时代的“种草”,到大数据推流时代的“圆梦”,传播方式迭代造成的文化“破圈”,成全了梁隆的古琴梦。
科技以人为本。在无数个梦圆古琴的佳话里,一切看似偶然,却又仿佛必然——从冷门遗产到热门文化现象,古琴在科技浪潮中行稳致远。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