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9:46:00
文 | 医药研究社
作为一家老牌械企,乐普医疗也难逃“物极必反”的规律,其正在告别“增长神话”。
梳理来看,2022年应该算是乐普医疗的业绩高峰。根据财报,这一年公司实现营收106.0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净利润22.46亿元,同比增长26.15%;扣非净利润21.44亿元,同比增长15.55%。
但从2023年开始,乐普医疗就明显失速了,营收利润等核心指标都出现下降。这样的趋势还在延续。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乐普医疗实现营业收入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大跌80.37%;扣非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大跌80.28%,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
乐普医疗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同样不乐观:营收17.36亿元,同比下降9.67%;净利润3.79亿元,同比下降21.44%;扣非净利润3.37亿元,同比下降26.08%。
显而易见,当前的乐普医疗正跌入低谷,能否触底反弹,就看其战略定力了。
对于2024年的发展,乐普医疗管理层曾有过积极预测:全年将实现营收85-90亿元、净利润20-22.5亿元。但现在展现的成果显然低于预期,尤其是利润表现,20亿元到2亿元,缩水明显。
而根据财报给出的信息,这与公司大规模的资产减值损失直接相关。
乐普医疗表示,基于审慎评估,2024年,公司商誉和其他特定资产共发生减值损失合计2.51亿元,其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为2.17亿元。
减值损失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收购苏州博思美形成的商誉净额8910.17万元,计提减值准备5928.22万元,收购乐普装备形成的商誉934.28万元,计提减值准备366.56万元;公司的应急产品存货经过审慎评估,计提减值准备1.36亿元;公司自研的新冠 POCT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578.97万元;公司购入的艾塞那肽及奈西立肽药品的相关技术中止研发全额计提减值准备3679.24万元。
若剔除上述计提商誉和其他特定资产减值的影响,乐普医疗实现扣非净利润4.38亿元,但仍然同比下降64.94%。
深入来看,业绩整体下行也是公司业务发展乏力的自然结果。
虽然近年来乐普医疗注重多线布局,其业务板块已涵盖医疗器械、 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公司“心血管疾病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也愈发深入人心,但这些业务的发展都不太强劲。
根据财报,2024年,营收支柱医疗器械业务实现营收33.26亿元,同比下降9.47%;药品业务营收17.58亿元,同比下滑42.25%;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业务营收10.19亿元,同比下降19.24%。
可以看出,2024年乐普医疗三大业务板块同时下陷,整体业绩面也跟着下行,释放出危险信号。那么,又是什么让乐普医疗亮起了“业务红灯”?
从宏观层面来看,乐普医疗与大多数医疗企业一样,感受到了市场竞争、带量采购、医疗反腐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首先就市场竞争而言,目前乐普医疗布局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赛道都有更强势的企业率先抢占了高地。比如在心血管器械领域,国内企业中微创医疗长期位居头部,同时赛诺医疗、惠泰医疗、蓝帆医疗等企业也在通过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国际企业中,波士顿科学、美敦力等品牌的技术压制仍然存在。
随着赛道企业数量激增,研发进程加速,乐普医疗的发展压力日益明显。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比拼研发实力的重要关口,乐普医疗也开始暴露出一些研发风险。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2.49%,研发人员数量为1285人,较2023年的1676人减少23.33%。这也引起了市场对乐普医疗创新能力的担忧。
其次,带量采购常态化落地,对公司医疗器械和药品板块产生持续影响。乐普医疗在财报中表示:“由于带量采购的规则和中标价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产品存在不中标的风险,若产品中标,中标价格或对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据了解,乐普医疗的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这两款核心仿制药曾经历多轮集采,价格跳水超90%。为了维稳业绩,近年乐普医疗一直在发力院外市场,销售重心转向OTC零售端,但从“2024年公司制剂(仿制药)收入同比下降46.5%至14.09亿元”的业绩表现来看,乐普医疗的产品放量仍然受阻。
就这个问题,乐普医疗在财报中也给出了解释:“2024年,受国家医保局‘四同药品’价格专项治理影响,院内医保药品价格向院外市场传导,非医保药品价格同步承压,导致OTC终端销售受阻,实体药店行业景气度下行。在此背景下,公司零售端产品的纯销与发货量短期内显著下滑,营业收入受到冲击。”
据了解,“四同药品”政策旨在构建药品领域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决省际间药品价格不公平、不透明的问题,以维护患者权益,同时推动相关药企规范定价行为,当然也对企业经营面产生阶段性影响。
最后,近年医疗行业合规行动不断推进,医院对于新产品的引入和使用态度愈发审慎,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乐普医疗的商业推广,产品放量速度相应减缓。
综合来看,当前乐普医疗面临的经营风险不少,内部商誉高企,外部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断变化,都切实反映在业绩面。那么,乐普医疗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目前来看,乐普医疗破局不缺支点。
一个前提条件是,市场需求依然十分庞大,公司基础实力也比较深厚。
根据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报告,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册总病例数为1636055例(数据未包含军队医院病例),同比增长26.44%。预计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乐普医疗深耕的心血管疾病领域防治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乐普医疗的业务运营其实并没有触及天花板。
聚焦乐普医疗自身,虽然近年来公司发展略显式微,但是从辉煌的发展经历来看,乐普医疗仍可以称得上是行业佼佼者。
据悉,乐普医疗是中国最早从事心血管植介入器械研发的企业之一,成功开发并商业化多个“国产首创”产品,包括无载体冠脉药物支架、双腔心脏起搏器、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切割球囊、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等。
这也为公司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基础信心。至于如何脱困,乐普医疗在财报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消费、国际化”。
其中,“创新”就是通过持续研发,构建覆盖全细分领域的创新产品矩阵。
据介绍,乐普医疗已成功实现冠脉植介入创新产品组合(药物涂层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血流储备分数测量仪/压力微导管、血管内冲击波导管/设备、乳突球囊、棘突球囊)、结构性心脏病创新产品组合(氧化膜单铆封堵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植入式主动脉瓣膜系统)产品陆续上市,并已取得部分产品的商业化成功。
同时,在药品业务经营上,乐普医疗通过收购上海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心血管创新药领域。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GCGR/GIP-Fc 融合蛋白候选药物MWN101注射液已完成肥胖和II型糖尿病的二期临床试验,该产品是国内第一家进入临床二期的GLP 1/GCGR/GIP-Fc三靶点GLP-1类产品。
“消费”即布局消费医疗,如进军眼科、皮肤科等市场。
这一方面,乐普医疗也展现了成果:在研品种聚乳酸真皮注射填充剂、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合溶液进入注册申报阶段,含聚左旋乳酸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处于临 床试验阶段。
“国际化”即基于丰富的产品组合和多渠道的销售体系持续发展海外业务。据财报,乐普医疗海外销售产品包括冠脉通路、封堵器、体外诊断、吻合器和原料药等。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332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的II、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70个,美国FDA认证34项,欧盟CE认证213项。
可以看出,乐普医疗已经总结出一套穿越行业周期迷雾的“生存法则”,试图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红海间开辟新航道。未来成功的关键点也已经浮现——将技术突破的锐度、全球化布局的广度与成本控制的精度转化为协同效应,这样乐普医疗或许有望重启新增长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