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劳动教育岂能“拿来主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8:40:00    

当前,劳动教育如火如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劳动课程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一些学校照搬照抄他校经验却忽略了本校实际,导致学校劳动教育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引发新的问题。北方某小学占地面积仅8000平方米,却效仿郊区学校开设“校园农场”课程,将教学楼间的500平方米绿化带改造成菜地。由于缺乏专业的农耕技术指导,学生仅能参与简单的翻土播种,后期因灌溉不当导致作物大面积枯萎,不得不重新补植绿化苗木。还有的学校学习其他学校开展养殖类课程,却忽略了养殖区域与教学区域的隔离问题,动物产生的噪音和异味传至教室,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困扰。

一味求新求异,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在工作开展中只看重表面效果,缺少科学规划,导致课程设计不合理,课程实施有漏洞。有的学校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校园内种植不适合本地气候的果树、药材等作物,导致后期的养护成本激增。有的学校为了体现本校生活技能教育的水平,让缺乏足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较高难度的厨艺教学,却对厨艺教室各种工具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引发意外事故。

出现上述问题,深层原因在于一味追求宣传效果、展示工作成果而脱离了本校实际、忽略了教育规律。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要因“学校实际”制宜。学校要在尊重科学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展现本校特色,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刻意求新。

如果校园空间不足,农业生产课程就可以侧重校园绿地中的植物养护,其中也会涉及栽种、除草、施肥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节和流程,而不必非要改种其他作物。比如某占地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的“袖珍型”小学将教学楼天台改造成“垂直农场”,利用立体种植架开展蔬菜种植课程。学生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生菜、草莓,每周摘收的蔬菜供学校食堂制作“劳动午餐”。同时,学校与附近社区合作,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社区花园维护,实现“小空间大教育”的突破。

如果学校教室和专业教师缺乏,收纳、厨艺等课程就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开展。例如,深圳某中学将“生活技能课程”分解为“家庭实践”与“学校展示”两部分:初一学生每周在家完成2次家常菜制作,由家长拍摄视频记录;学校每月举办“厨房小达人”分享会,学生现场演示刀工、摆盘等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为亲子交流创造了契机。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强调外在教育环境和劳动条件,不论什么形式的劳动,都要以产生育人效果为导向。

因地制宜要因“地域禀赋”制宜。各学校可以发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例如面塑、年画、剪纸、制茶等,将其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范畴,丰富课程内容。

乡村学校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并不陌生,学校可以转换思路,开设收纳、维修、设计等课程,开拓学生眼界,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样的劳动技能。例如,浙江某沿海渔村小学开发“海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参与贝类养殖观察,中年级学习渔网修补与海鲜腌制,高年级开展海洋垃圾清理志愿服务。而本地的城镇小学则与当地科技馆合作,开设“智能温室管理”课程,学生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蔬菜生长数据,实现“渔村传统技艺+城镇科技劳动”的地域差异化发展。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城镇学校无法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这些学校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福利等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公益劳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因地制宜要因“学生特点”制宜。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力、智力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渐进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培养劳动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高中阶段要丰富职业体验,帮助学生为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例如,成都某中学构建“三段式”劳动课程:初中一年级开设“校园职业日”,学生模拟担任清洁工、图书管理员、食堂营养师等角色,体验基础劳动岗位;高中二年级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影子计划”,学生每周一天跟随工程师、设计师、医生等职业人士实地学习;毕业年级实施“创业孵化项目”,学生组队运营校园咖啡吧、文创商店,全程负责成本核算、营销策划。这一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生职业规划清晰度显著提升。

劳动教育不单是体力劳动,学校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家校社共育等手段开设创新性、服务性、公益性的劳动课程,满足学生更加多元的受教育需求。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9版

作者:樊迎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