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穿越百年!大旺这些古建风采依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5:18:00    

在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

东华村静静蛰伏,

宛如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史书,

每一页都写满故事。

踏入这片土地,200亩的天地间,

丘陵谷地温柔环抱,

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今天,带大家一起走进东华村,

探古村,寻古韵!



溯源:

南迁“移民”的新生


东华村,曾名“廖岗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时,南迁的族人如飞鸟寻枝,从三水县坑头附近迁徙而来,在此落地生根,孕育出最初的村落雏形。



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为村子带来新生,“东华村”这一崭新名号,承载着希望与活力。1968年,北江发生洪水,汹涌波涛虽冲垮部分房屋,却冲不散村民的坚韧,新东华在废墟中崛起,续写家园传奇。



村里的10大姓氏,宛如交织的丝线,编织着村落的人际网络。梁姓作为第一大姓,如家族之林的参天巨木,撑起一片荫蔽。村民们或属广府民系,或为客家民系,客家方言与粤方言的交织,是日常交流的独特乐章,奏响文化融合的旋律。



梁氏宗祠:

家族荣耀的不朽丰碑


东华村梁氏宗祠,建于清代,宛如一位沧桑智者,端坐于村中。民国期间的修缮为它添了几分时代痕迹,1996年的再度修葺,又让它重焕生机。



梁氏宗祠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三进的格局,占地面积达916平方米,气宇轩昂。中路三间三进,1996年重建的头门。前廊的两条石方柱、石柱础、石条台基与石门框,历经风雨却屹立不倒,每一道纹理都铭刻着梁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在往昔,族中长辈曾在此议事,决策家族走向;如今,在节庆之时,族人齐聚,欢声笑语回荡在祠堂的每一处角落。



梁政勋家塾:

智慧启蒙的文化摇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梁政勋家塾在这里落地而生,它如同一颗文化的火种,在岁月中摇曳生辉。硬山顶、单间构造,面阔5.52米,进深9.83米,占地面积52.46平方米。



花岗岩墙脚坚实厚重,青砖围墙古朴典雅,前开凹门廊,石门框庄严肃穆。檐下雕花封檐板,简约大气,每一处雕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墙楣壁画色彩虽有斑驳,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清雅。石匾额上阴刻的“梁政勋家塾”,落款“同治六年吉旦”,字体苍劲有力。门内小天井,阳光洒落,厅内17椽屋,中间开门,两边封墙及门顶的绿釉陶花窗,透露着古朴与雅致。



这里曾是书声琅琅之地,孩童们在此启蒙,诵读经典,追逐知识的光芒。它是东华村清代教育状况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先辈对知识的尊崇与传承。


地台护墙遗址:

守护家园的无声卫士


建于清代早期的地台护墙遗址,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东华村。防护墙从西向东延展,宽55厘米,总长约130米,分两段守护着村子。


一段挡在村子东边梁氏宗祠旷地台基前,长约50米,最高处1.7米,高出梁氏宗祠旷地地面约15厘米,垂直方向的短墙顶护,仿佛是忠诚的卫士;另一段挡在村子中、西部屋前空地地台前,作为村前半月形大池塘的直弦岸堤,长约80米,虽部分残缺,却依然难掩往昔的风采。



墙体中间砌石块,内外夹板填充灰沙摏捣,分层分段筑成,既挡土又抵御洪水冲刷浸泡,有效维护村子地台稳定。它如钢铁长城,为村民阻挡滔滔洪流,守护着家园的安宁。它是具有特别功能与特色的古代工程建筑,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向世人展示着先辈们守护家园的坚韧与智慧。



如今,阳光洒在梁氏宗祠的瓦顶,轻抚地台护墙的残垣,微风拂过梁政勋家塾的雕花窗棂,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古迹静静伫立,宛如岁月的眼眸,凝视着过去,也望向未来。


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建筑,

而是鲜活的文化根脉,

连接着代代村民的记忆,

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


来源:肇庆高新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