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城中村“大变身”,厦门是如何做到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24:00    

这是厦门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区在城中村现代化 治理之后的一处街景,将此前违章搭盖拆除,道路硬化,建起了市民休闲健身场所。郑良摄

“一条扫把扫到底”。

2024年伊始,厦门岛外人口最多的城中村——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悄然发生变化。新垵村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过去,村里的环卫保洁由国企承担,垃圾分类督导归街道管,日常维护则由村集体负责。2023年12月末,村集体和厦门建发集团合资成立建垵城市服务运营有限公司,整合环卫保洁、垃圾分类、治安巡防等多支队伍,实现“一条扫把扫到底”。困扰基层的村容队伍多头管理问题得到解决。

记者在新垵村综合治理中心的“智慧新垵”大屏上看到,楼栋、人员、电动车数量、消防设施配备、风险隐患等信息实时动态更新。一旦出现占道经营、烟雾异常等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

新垵村的蝶变,是厦门探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厦门,约227万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占全市总人口的四成左右。其中有186万租房群众,以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人、新就业年轻人等为主。

城中村,让中低收入者得以在城市安身。但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问题,也使之成为矛盾纠纷的多发区域。

2022年起,厦门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厦门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2023年4月,厦门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对全市108个拟中长期保留的城中村进行全域、彻底、科学改造,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三年来,厦门持续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推动城中村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兴旺、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厦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对记者表示。

消除隐患 住得安全

三年前,周建仁来到海沧区新阳消防救援站任站长,城中村消防安全让他挂心。

“出租屋租客私拉电线,超负荷用电,火情时有发生。”周建仁说,在一些地方,每到下午店家出摊,占道营业;附近工业园的工人大量涌入,人流拥挤。一旦出现火情,消防车都开不进去。据不完全统计,治理前,厦门市60%的火灾、社会治安案件等发生在城中村。以新垵村为例,2022年,110日均接警21起。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安全是基础。厦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首要任务是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区面积为0.8平方公里,人口3.75万,其中外来人员3.43万。昔日,这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搭盖的铁皮棚,本不宽阔的街巷里有各类摊点占道经营。“城中村寸土寸金,将两栋房屋间的狭窄通道搭盖成棚作为店面出租,月均租金可达数千元。”围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延风说。

如今,这里主街宽阔整洁,支巷畅通无碍,占道摊点被清退,违章搭盖被拆除,道路两侧以白线明确公共空间界限,以黄线划定电动车停车区。陈延风介绍,2023年以来,围里社区拆除占地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违建277处,疏通149处堵点。

做“减法”让城中村回归整洁有序的同时,厦门推动出租屋消防技改,对消防救援力量做“加法”。

记者在多个城中村看到,楼房内安装消防喷淋和烟雾报警设备,开辟逃生窗,配置消火栓。“下厂上房”的出租屋建设防火墙,将厂房与住宿区分隔开来。

周建仁介绍,2023年以来当地在新垵村建成1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消防小站,增设4个微型消防站,配备微型消防车和适应城中村特点的水带铺设车,增配15名消防救援人员。2024年至今,该村火情下降40%以上,无人员伤亡。

为消除用电隐患,厦门电力、通信等部门推动缆线入地,通过改造新建电力线路,增加供电容量。湖里区后浦社区新建了变电房,将此前分散于各处的变压器集中,用电增容70%以上。“出租屋严禁私拉电线。治理后,夏季高峰期用电也不会超负荷。”后浦社区党委书记吴伟介绍。

数据显示,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累计拆除违建110万平方米,规整强弱电缆线8025千米,拆改危房489栋,取缔“三合一”场所等场所1.2万余处,开辟逃生窗、打通消防通道和安装智能喷淋、烟感系统等29万处。

空间焕然一新,群众安全感更强。相较于2022年,2024年厦门城中村火灾事故下降43.97%。

治理进阶 常态长效

走进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记者看到街面宽阔整洁,“无线美”的蓝天悦目怡神。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马垅社区完全变了样。这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委员会,鼓励村民、党员代表、老人协会等共同参与社区软硬件升级换代。

“不少老党员和村民自带凳子做‘监工’、帮助协调施工事宜。”殿前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物理空间”改造同步,厦门着力推进城中村治理模式更新。

城中村人员密集、流动性大。过去,十几名村干部、有限的网格员服务管理数万人乃至十余万人的城中村,捉襟见肘。厦门强化党建引领,探索通过“大党委”整合治理资源。

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赖祖辉介绍,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将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公组织、老年协会、房东协会、共建单位等主体纳入村居“大党委”范围,构建“大党建、全覆盖、精细化”党组织体系。党建、综治、民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实现网格党组织覆盖率100%,推动公安、城管和电力等部门下沉网格,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与此同时,为破解长期困扰基层的情况不清、底数不明难题,厦门探索将作为城中村治理“基座”的人、地、事、物、情等信息数字化,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人机交互型转变。

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的黄厝社区背山面海,一年客流量近300万人次。过去人员密集,风险隐患点多,案件纠纷一度多发。

近日,记者在该社区塔头社城中村智慧管理平台看到,人员、楼栋、车辆、路面、重点场所等实时信息一目了然。点击“住租房管理”选项,社区出租屋信息全部显现,随意点开一栋房屋,即可清楚了解楼层、房间数、房东及租客身份等信息。

“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黄厝社区警情和各类纠纷大幅下降。”滨海街道党委书记赵珂说。

通过网格员和辅警等入户走访、巡逻巡查,高清视频监控实时拍摄,重点场所烟雾报警器、位置感知、智能井盖等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感知,大数据汇聚共享,给城中村治理现实场景“画像”,形成城中村治理数据资源体系并不断夯实,推动城中村治理数字化运行。

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城中村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3.51%、10.96%。

为推动治理方式由“突击备战”向“常态长效”转变,厦门探索推行“大物业”运维服务管理模式。包括新垵村、后浦社区等在内的多个城中村通过“国企+村集体”合资方式设立物业公司,解决城中村清扫保洁、治安巡逻、资源盘活、出租房规范管理等问题。

在新垵村,建垵城市服务运营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楼栋内保洁、入户维修等“围墙内”有偿服务,村集体资产如停车场、夜市等运营管理,村民出租房中介等,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

补齐短板 产业育成

后浦社区陈氏宗祠建于南宋,是市级涉台文物。宗祠前上千平方米广场曾长期被少数村民占用,搭盖大棚出租摊位。有一段时间,这里密布着20多家餐饮店,烟雾缭绕,垃圾堆积。

这种情况在2023年以后得以改变。“我们平整道路,拆除违建,打造市民活动广场,举办戏曲、民俗表演,广受欢迎。”吴伟说。

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通过拆除违章搭盖,清理占道经营,整治占用集体建设用地等举措,腾出约173万平方米公共空间,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业态升级。

加大停车场、小公园、养老托育、社区食堂等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厦门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介绍,2023年4月以来,全市新建停车场241处、新增停车位1.75万个,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3000多个,打造“微景观”“微公园”等2000余处,改扩建卫生所、文体活动中心、生鲜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1000多项,新增学位1533个、养老床位1206张。

与此同时,针对城中村业态单一、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被长期占用或低效利用问题,多区因地制宜,结合城中村改造,盘活集体资产,活化利用城中村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集美区是爱国华侨陈嘉庚故里。大社村、大社新村位于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辖区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记者采访发现,多处近百年历史的侨楼古厝修缮焕新。

“环境整治,治理提升,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古厝活化利用。目前,大社村、大社新村新增餐饮、摄影、文创等经营主体59家。”集美区副区长李俊勇说。

厦门探索以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EPC+O”总承包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全程参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以围里社为例,当地引进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湖里区国企合作成立围里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集体资产盘活运营、物业服务等一体化运作。目前,社区功能活化和商业价值提升,效果初现。整合东围废弃杂乱边角地,围里社打造占地1.2万平方米的创意集中箱集市,引进商家22户,成为生意红火的“网红打卡地”。

据统计,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引入社会资本43.96亿元,开发旅游、研学、休闲、观光等产业项目154个,新增就业岗位1626个。已启动治理的71个城中村过半数集体收入超百万,集体收入平均增长35%,村民个人收入平均增长15%。

来源:《瞭望》2025年第15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