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21:30:00
近日,借着年代剧《北上》中“长鱼面”的热度,淮安河下古镇长鱼面店销量大涨;随着南京鸡鸣寺樱花大道上游人如织,一款以古鸡鸣寺素面为蓝本设计的“鸡鸣福面家族”玩偶也人气高涨……
近年来,一碗看似普通的面条,店家不仅在口味上大胆创新,还别出心裁地将传统美味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无数吃货寻鲜尝味,让承载人间烟火的传统饮食焕发出新的魅力与韵味。
契合热点,提升面馆品牌影响
“近期,每天长鱼面销量比以往增长40%左右,假期更是达到50%,一半以上顾客都是外地人。”位于淮安清江浦区闸口街道的花街御面馆老板范明华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北上》播出后,淮安的花街和让观众垂涎欲滴的长鱼面也火了。淮安文旅随即发出推文《〈北上〉同款!排队也要吃的淮安美食,到底有多绝?》,讲述长鱼面的历史文化、制作流程、浇头种类等等,又推荐了几家淮安老字号面馆。截至4月5日,抖音上“跟着《北上》打卡长鱼面”话题浏览量达250万次。
花街御面馆门前立了招牌“北上花街 打卡长鱼面”。受访者提供 范明华介绍,《北上》播出后,他就在面馆门口立了一个招牌“北上花街 打卡长鱼面”,方便游客拍照留念。由于官方及各个门店的宣传,花街上面馆的客流量都比以前增加了。御面馆已开10多年,面馆的面条和浇头是分开的,这样既能尝到阳春面的原味,又能尝到炒长鱼的鲜美。同时配上淮扬三道精致小菜,包括淮扬干丝、酱爆猪肝、豆芽脆干等,都是现拌。这些为食客带来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也传递着淮安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美食文化。
4月4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在南京科巷的鸿福面馆看到,店内几乎坐满顾客。店主阮明杰介绍,面馆融合南北风味,各地来的顾客都能接受;而且面条有筋道,配菜随心搭,有大肉、牛肉、猪肝、香肠、腰片、皮肚、肉丝等配菜18种,分量很足。最贵的面为78元/碗,碗如脸盆,可供三四人食用。普通的面只有20多元,味道鲜美,经济实惠。
鸿福面馆科巷店经常是座无虚席。 鸿福面馆在网上比较火,这与阮明杰长年坚持发布短视频宣传也有关。“每隔两三天,我就推出一段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主要是结合当下热点谈面条知识,所以关注度比较高,提升了品牌影响力。”阮明杰说。记者注意到,视频内容丰富多样,比如结合食品安全和预制菜,谈鸿福面馆的进货都有溯源,全是现做现卖;结合网上热议‘南京的面条属于南方还是北方’话题,谈南京人吃面条习惯和南京面馆特色等。
近两年,阮明杰已播放664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树立了专业、精致、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品牌形象。记者注意到,鸿福面馆已有15家分店,美团上仅科巷店就超1万人评价,近7000人晒图,好评理由占前三位的是“味道赞、分量足、口感赞”。
研发文创,化身传递文化“使者”
“本来只是来赏樱,结果被‘鸡鸣福面家族’圈粉,南京文创太会了!”“每个蔬菜都有故事,买完感觉把福气带回了家。”4月5日,记者在南京鸡鸣寺素面馆门口,不少游客拿着一款毛绒玩偶连连赞叹。
“鸡鸣福面家族”文创将传统饮食与现代萌趣巧妙结合。 据介绍,这款“鸡鸣福面家族”文创研发了半年,以寺庙素面文化为灵感,将传统饮食与现代萌趣设计巧妙结合。文创系列包含一个福气面碗和六种配菜挂件,分别是胡萝卜、西兰花、白菜、竹笋、香菇、豆芽,各有寓意。比如福气碗承载福气,大哥福萝卜寓意平安,大姐福小花寓意健康美丽等。截至目前,小红书新增话题“鸡鸣寺玩偶”“鸡鸣寺素面玩具”等累积浏览量超1400万,话题讨论超1.3万。记者看到,游客从素面店内排队到店外,不少人手上拿着素面玩偶。“我想要打卡一碗素面,同时把这美好的记忆带回家。”一名游客说。
市场上不仅有新的面条文创产品涌现,一些几年前推出的文创产品至今也备受青睐。奥灶面是苏州昆山的一道传统小吃,被称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2021年,一款“一碗‘書’州面”文创礼盒通过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让食客在家也能吃到一碗正宗的奥灶面。文创还荣获第八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一碗‘書’州面”文创礼盒。受访者提供 “目前的销售渠道有线下门店、线上平台以及定制渠道,至今累计销售800万元左右。”苏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飞英告诉记者。礼盒外包装采用仿古籍样式,盒内核心为精心打造的两份奥灶面,是乾生元与“苏帮菜宗师”潘晓敏携手开发的速食苏式面,传承传统技法,保留原汁原味。盒内搭配一本陆文夫所写的《美食家》和一本精致文化手册,内容涵盖了面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地方文化习俗。此外,配备一套精致的餐具,其中,根据苏州博物馆馆藏、清雍正年间的“青花矾红寿山福海纹碗”造型,重新制作成面碗样式,同时赋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美好寓意。徐飞英透露,公司深挖江南文化内涵,还延伸设计出“生日面”礼盒、“全家福”礼盒系列产品。
精心“混搭”,带来奇妙餐饮体验
在南京建邺区牡丹江路江岛市集的麺面聚岛,“面条+咖啡”的组合带来奇妙味蕾体验,让不少顾客感到惊喜。
古法拌面搭配一碗大麦粥。 记者在店内看到,古法拌面售价12元一碗,配有豆芽、韭菜和豆干,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牛肉、腰花、素鸡等浇头。随面搭配的是一碗大麦粥。主理人周文彬介绍,以高筋面粉加盐碱水和面,经过“三揉三醒”,再用手工抻拉或刀切,保留麦香与筋道。面条采用最古老的拌法—猪油加酱料,透出纯天然香味。店内咖啡品种既有经典款式美式、拿铁等,也有特调咖啡,如薄荷黑巧拿铁等。记者发现,不少顾客会选择一份“古法拌面+美式/拿铁”的套餐,价格为36元,拌面配菜有青菜、素鸡、荷包蛋。“这种搭配很新奇,同时满足了对传统美食和时尚饮品的追求,可以称得上是中西合璧。”一名顾客笑着说。
今年3月21日,同德旺·状元苏面馆在苏州金鸡湖畔开业,“醋溜脆皮黄鱼+苏式汤面”受到当地人以及长三角等地游客的喜爱。
“醋溜脆皮黄鱼+苏式汤面”受到游客喜爱。受访者提供 “我花了10多个月做了详细调研,发现目前苏州已经有2万多家面馆,如何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同德旺·状元苏式面创始人、老家是南通如东的高华告诉记者,“我们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打造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用来自南通如东的新鲜黄鱼,制成醋溜脆皮黄鱼,再搭配苏式白汤面,让顾客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据介绍,口味的关键是糖醋汁,团队经过上万次的实践、定味,邀请当地人品尝、点评,最终调整到酸甜的最佳比例。“当地人吃惯了松鼠鳜鱼,醋溜脆皮黄鱼很快打出了知名度,每天销售80—100份。”高华说。
4月3日中午11:30左右,记者在南京市长白街“陶大面馆”看到,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做的是镇江锅盖面,但融入了南京特色。”店内主管罗绪山介绍。镇江锅盖面以独特的小锅盖煮面方式和筋道的面条著称,浇头原料都为镇江地产,如长鱼、腰花、肴肉、牛肉等。为了吸引本地顾客,镇江风味的面条和汤料,加上南京流行的皮肚和熏鱼,让顾客感受到不同地域美食文化的碰撞。
“陶大面馆”坚持“做一碗有人情味的面”。 近年来,南京方言说唱歌曲《吃面条》串起了南京知名面条店;苏州推出微短剧《面若桃花》,从苏州面切入,讲述人与城市的故事;一些面馆推出小碗份,顾客一次可尝到六七种不同风味;多地出现面馆一条街……关于面条宣传的创意层出不穷,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美味的追求,也迎合了他们对新奇、独特体验的需求。不过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因此并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照搬复制的模式。罗绪山举例说,他们的面馆靠近老小区,因此宣传语是“做一碗有人情味的面”,不仅欢迎老人来消费,同时非饭点时间,店员还可以陪同老人聊天,面馆常成为老人活动中心。“对面条的创意宣传,都应当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尊重与呼应,融入百姓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持续绽放光彩,让面条成为令人难忘的舌尖记忆。”罗绪山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杨民仆 摄(署名除外)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