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04:00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近日举办的“数字转型创新、智绘健康未来”研讨会上,医疗健康事业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此次会议中的精彩观点,我们将会议记录“投喂”给世界互联网大会部署的AI大模型,围绕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价值导向三个层面,提取出了高频关键词。一起看看,这些热词勾勒了怎样的医疗数智化图景?
人工智能、算力、类脑感知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重塑医疗健康产业格局,推动从服务模式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变革。因此,“人工智能”成为新型技术中最受关注的关键词。同时,“算力”“类脑感知”等技术细分领域如何与数字医疗创新趋势相适应,也是与会嘉宾所关注的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 马丁·泰勒:在世卫组织,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工具。但我们如何使用它?基于道德原则和明确政策的“善政”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必须是安全和公平的,它应该缩小而不是扩大卫生不平等。出于这些原因,世卫组织已将数字卫生和人工智能列为战略重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 闵栋:医疗人工智能未来规模化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算力资源和大模型体量不匹配的风险。尽管可以通过优化架构,改变大模型靠算力竞争的路径,但算力集群之间的网络通信问题制约了大模型的高效训练。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李海洲:对疾病做诊断是复杂的推理过程,熟练的医生有自己的判断过程,人工智能大模型也要有类脑感知的能力,要能像人脑一样完成翻译、识别、推理等多种任务,懂得思考,理性分析并讲出推理过程,且具备可解释性,才能让大众信服。
国际标准、医工协同、开放共生
医疗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不是某一个体单打独斗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构建平台或生态,以使产学研用各方协调合作、共同贡献智慧和成果。“国际标准”“医工协同”“开放共生”等关键词,正是反映了与会嘉宾的相关思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 闵栋:中国信通院不仅支撑中国相关部委、联合产业界,共同推动医疗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评测验证方面的工作,也在国际电信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下成立的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焦点组中,联合医院和企业共同推动医疗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 侯岩:中国的医学装备市场发展非常快,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医工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地强化,特别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临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着行业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纪委书记 杨敦干:要开放共生,只有大数据才有用。各家医院应该为国家级高质量的数据集和专病库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把“一滴水”汇集到“大湖泊”里。
安全、可持续发展、患者获益
当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带来的变革的逐渐显现,医疗健康这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要走向何方?与会嘉宾说,要“安全”、要“可持续发展”、要“患者获益”……科技的力量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智慧、更包容的未来,技术创新不应只是冰冷的算法,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副主任 朱立峰:医学大模型的应用并不是“端到端”的,只是直接应用的形式,我们需要做一系列工作保证大模型的应用稳定性、精准性。上海医疗大模型测评中心会对医学大模型开展伦理安全、应用安全等等评测,评测之后才会推动开展相应的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纪委书记 杨敦干:医疗人工智能还存在模型偏见和幻觉的风险,并有应用侧评价标准方面不统一的问题,国家出台关于医疗机构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的文件,将会更好地推动医疗AI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 钱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只是手段,我们要实现的目的是患者获益,这才是“医疗+AI”的真正目的。
编辑:孔繁鑫排版:李汶键、赵鹏超摄影:潘迪统筹:李政葳
来源: 世界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