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43:00
人民网记者 杨曦
5月3日,游客在三亚海棠湾直升机观光基地(林阳通航)体验直升机飞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上海黄浦江畔,乘坐直升机“空中俯瞰外滩夜景”的航线上线即“秒光”,复购率超30%;
三亚塔赫跳伞基地,从4000米飞行高度的直升机上纵身飞跃,成为众多年轻人热捧的挑战项目;
青岛市南区小青岛景区,扫一扫“共享无人机租赁柜”的二维码支付押金,便可租用无人机体验航拍乐趣;
……
五一假期,低空旅游产品遍地开花,给众多消费者带来“沉浸式体验”。近年来,我国低空消费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从无人机送快递到“空中出租车”,从低空旅游到“空中剧场”表演,新业态持续涌现。
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以及市场潜力三方面发力,推动我国正在成为低空消费新潮流的开拓者、引领者。
看政策——
国家层面,2024年,低空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推动空域管理改革和产业标准制定;《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法规保障。
各地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政策。例如,广东提出三年内打造3000亿元低空经济规模,深圳计划到2026年建成1200个低空起降点;浙江规划150个无人机起降场,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山东出台行动方案,推动“低空+农业”“低空+文旅”等场景落地。
看技术——
低空经济数字“底座”不断夯实。5G-A通感一体技术实现无人机“厘米级定位”,对各项飞行数据实时精确感知,构建更可靠、更稳定、更安全的通信环境。
核心技术攻关加速低空装备革新。从先进的飞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正协同发力,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
看市场——
低空经济正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催生多元消费场景,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上空,平均每分钟有近百架物流无人机在空中穿梭,无人机让整个大湾区实现低空物流网络互联互通;深圳至珠海的“空中出租车”将2小时车程缩至20分钟航程,票价逼近高端网约车,自开通以来已运载400多人次。
1至4月,成都市空中游览、跳伞运动等低空文旅飞行达到4.5万余架次,同比增长18.1%;5月1日,河北衡水以“低空+文旅”为核心,推出首届京津冀低空飞行器展交会、航空音乐嘉年华、夜航灯光秀等项目,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客商参加。
展望未来,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化、应用场景的多元拓展以及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低空经济有望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翼”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