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30:00
当前,我国食品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后的产业优化与结构调整战略机遇期,面临市场变化、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功底、过硬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创业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面对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的新要求,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实施了“三元耦合、四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通过“系统化课堂教学、集成化实践教学、标准化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核心要素紧密耦合,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双创联动”四维互动、协同发展,形成了“课堂融新—实践育能—双创对标”的鲜明新工科特色,全力培养食品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与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闭环迭代课程体系,让创新知识全程贯穿课堂教学。一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通过实施“名师/团队引领+传帮带”“产业导师进课堂+育实践”“专业教师产业派驻+挂职”三种模式,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二是保障教材质量。全面执行教材选配方案制定、年度教材质量审查、年度教材编著工作三项措施,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三是构建闭环课堂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建立起涵盖学生、教师、课程组和专教委的四方闭环质量改进体系,实现课程知识的持续更新和质量提升,为未来教育改革中促进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同步更新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构建多维协同学科交叉平台,集成化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更好地满足产业人才需求,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明确“具备高效解决食品复杂工程问题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定位,避免跨学科实践教学碎片化、工程训练集成化不足等问题。为此,学校食品类专业创新性地将科教融汇平台、产教融合平台、现代产业学院三大模块有机融合,共同塑造多维协同工程实践平台体系。该体系涵盖了22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在安徽省率先建立了首个中试创孵基地和首批“互联网+”智能化食品产业学院;建设了两个符合GMP(良好生产规范)标准的工程实践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围绕“大食品、大健康”“互联网+食品”“中式食品”“肉制品”“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智能制造”等领域,以产业学院模式形成了一批基地平台,共建了7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实施“引—育—培—聘”策略培养跨学科教学团队,打造了由100余位跨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开设了涵盖“文—理—工—财—商”领域的15门交叉课程,通过集群化策略构建多维协同学科交叉平台,不断深化“产业洞察—技术革新—综合实训”教育模式,实现跨领域教师团队与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有机互补、跨学科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结合,在显著提高学生跨学科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食品类学科发展。
构建“星级信用评分”评估机制,系统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学校食品类专业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紧密贴合专业特点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双创教学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培养共同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两个课堂创新创业育人深度融合。通过优化设计第二课堂模块架构,深入推动多层次、逐步进阶的创新实践活动,构建起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赛创结合、自主选题等四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比赛,多渠道推动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训练。
学校首创了创新创业训练“星级分”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评价1星为达标,最高为5星。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科技创新”的评价认定中,涵盖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学术论文发表、知识产权授权、“一院一品”科技创新特色活动参与情况等;“创业训练”评价认定内容涵盖创业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社团活动、技能项目6个模块,通过实施以双创成绩积分为制度保障的“价值引领—多维路演—竞技比赛—企业实战”联动机制,努力实现能力、知识与素养的一体化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6版
作者:徐宝才